荧屏与现实:《无尽的尽头》照见未检工作的情法边界
法治剧《无尽的尽头》以少年犯罪为题材,逐一剖开“三少年霸凌案”“游湖杀子案”“舞校迷奸案”等6个改编自真实案件的故事,以其冷峻却不失温情的笔触,撕开了当代社会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复杂肌理,也为未成年人检察工作提供了一面映照现实的镜子。在法与情的夹缝中,在罪与罚的边界上,这部剧与我的职业实践形成了奇妙的共振,促使我重新反思正在从事的未检工作。
——平阳县检察院 李喆人
无尽的悲伤
邯郸少年杀人案、王振华猥亵幼女案、张波、叶诚尘故意杀人案……我们能从《无尽的尽头》中看到现实案件的影子。悲伤,是剧中的底色,是被霸凌的少年在绝望中一跃而下,是无辜稚子被生父推入湖水,也是问题少年在审讯室里痛哭的声音。
在未检检察官办案系统中日复一日展开的,是各种挑战人伦底线的犯罪,是各式各样的心痛与悲伤。有人刚刚出生,就被生母遗弃在冰冷的冬夜;有人遭受来自生父长达数年的性侵,终至抑郁自残。初到未检,我第一次提前介入一起性侵未成年人案件。面对公安民警的询问,被害小女孩用右手手指在左手手背上反复抠戳,眼神空洞迟疑,半晌无法开口。那一刻,我为人性之恶竟能恶劣至此感到震惊。
慢慢地,我又接触了一些案子,看到许多孩子夜不归宿、厌学逃课、打架斗殴……为什么他们这么小可以这么坏,他们可以做附条件不起诉吗,还能回归正轨吗?带着疑问阅卷,和社工一起开展社会调查。在此过程中我发现,这些孩子所处的家庭,往往父母离异,无人管教,也无人关心。那个十多岁的女孩子,父亲入狱、母亲出走,只有爷爷负责她的一日三餐,她对着大自己很多岁的男友说“能不能留下来陪陪我”……依赖男友的背后,是真实的缺爱。我懂得了——没有坏孩子,只有不幸的孩子。
面对问题少年,我有过震惊,有过质疑,但最终归于悲伤。每一个侵害他人或被他人侵害的少年,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悲伤故事。

无尽的保护
剧中大部分未成年人案件,其背后都有“不友好”的社会土壤原因。校园偷拍案中建群分享淫秽色情视频的好学生,身处的是布满监控的高压家庭环境,以及充斥着“娘娘腔”嘲讽与欺凌的校园环境。双胞胎小虎、小花长期受到生父和继母的虐待,周围邻居、学校老师虽看在眼里,却都漠然置之。强制报告义务的缺席,最终导致孩子们被带上游船惨遭伤害。原生家庭失能、教育体系缺陷、社会管理漏洞——孩子的问题,实则是成年人社会的缩影。作为未检检察官,我们能做的有太多太多。
保护未成年人,我们始终以恪尽职守的国家监护人身份履职。我们牵头开展县域内青少年违法犯罪综合治理专项行动,密切联系各未保部门,着力凝聚未成年人保护合力。我们严惩侵害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教育挽救误入歧途的孩子,通过帮教考察、多元救助等措施,最大限度帮助涉罪未成年人重回生活正轨。我们关注未成年人成长的社会环境,通过公益诉讼、机制建设等方式,为孩子们的成长保驾护航。我们通过民事支持起诉,为因性侵遭受侵害的孩子维权,帮助她们获得赔偿。我们针对未成年人犯罪高发问题,剖析背后成因及应对路径,撰写未检工作白皮书,推动县人大常委会出台全省首个县级层面的支持未检工作的意见。电影《少年的你》《孤注一掷》先后上映,我们以电影情节为法治教材,让更多生动鲜活的法治教育资源走进校园,用上百场法治课,用无尽的嘱托,支撑无尽的保护。
无尽的希望
未成年人检察部门作为独立机构成立以来,既收获鲜花掌声,也面临周遭不解甚至声声质疑。我们倾注心血的帮扶对象可能最终再度犯罪,我们努力修复的社会监管漏洞也可能再度失效。我们每天都在见证人性的复杂面貌,既有令人心痛的堕落,也有令人动容的觉醒。
犯罪学实证研究发现,未成年人进入青春发育期后,其犯罪率会呈现显著的增长趋势,这一增势在16至18岁达到顶峰,随后开始迅速下降。青春期的少年,既身处苦闷躁动、荆棘遍布的阶段,也蕴藏着无限希望。当我们面对那些误入歧途的少年时,我们不仅在适用法律条文,更在参与塑造一个生命与法律的相遇方式——是冰冷的惩罚,还是温暖的救赎?
法律或许有边界,但对少年未来的期许没有尽头,未检检察官的努力亦无终点。我们不只是在“办理”一个案件,更是在“遇见”一个生命。未检工作的本质,是在冰冷的司法逻辑中,为迷途少年保留一扇重返光明的门。《无尽的尽头》带给我职业生涯最深的启示:司法的终极意义,不在于彰显权力的威严,而在于守护人性的光辉。未成年人保护和犯罪预防工作是一份阳光的事业,值得我们全情投入、精心浇筑。
(原文原载于《浙检绿苑》202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