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检察网  ->  检察文化  ->  随笔  -> 正文随笔

在谎言中探索真相——《罗生门》影评

分享到:
发布时间: 2022年04月25日 来源:

  吕德鑫

  电影《罗生门》是由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执导,在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创作的两部短篇小说《竹林中》和《罗生门》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经典之作,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和威尼斯金狮奖等多个国际电影重量级奖项。其多线性闪回式的叙事手法和运用视听语言推动故事情节展开的拍摄手法让当时的电影人无不惊叹:“原来电影还可以这么拍。”

  故事的情节十分简单,一名武士带着妻子路过茂密的森林,一个强盗见色起意,以财宝引诱武士将其绑于树上,并侮辱了武士之妻,随后一名樵夫在树丛之中发现了武士的尸体。究竟是谁杀了武士?在纠察使署中,强盗、妻子、武士的灵魂、樵夫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真相到底是什么?直到电影结局,黑泽明都没有为我们揭晓谜底。虽然《罗生门》的主题是在探讨人性的复杂性,但可能是基于法律人的“偏执”使我一直在思考能否从法律层面为这一出荒诞悬案找出背后的真凶。

  罗生门案的证据分析——没有真凶的凶杀案

  目前在案证据有犯罪嫌疑人的供述、被害人的陈述以及两名证人的证人证言(武士之妻与樵夫)。从证据能力角度分析,强盗的供述、武士的陈述以及妻子的证言都是在纠察使署公开审理的过程中当庭发表,符合直接言词原则,在证据来源、收集程序、收集方式等方面并不存在任何问题,具有证据能力。值得关注的是樵夫的证言,当武士之妻作证时,樵夫并没有回避,所以其证言违反了“证人单独询问”规则,根据规定,其证言不能成为定案的依据。从证明力角度分析,武士、强盗、妻子都有作伪证的动机。武士是为了维护传统的武士道精神,他不愿让世人知道,在财宝与暴力面前,他是一个贪婪、怯懦、虚伪的假武士,所以声称是自杀;强盗是在明知自己罪行累累,无法逃脱法律制裁的情况下,为了向世人展示其洒脱勇武、快意恩仇的末路英雄形象,所以狂妄地宣称自己是在与武士大战23个回合后才将武士击杀;妻子则是为了掩盖其浪荡的本性,展现出忠贞不渝的一面以换取社会的原谅,所以谎称自己在武士死前由于悲愤过度而晕厥。每个人都企图用谎言为自己树立着安身立命的人设,因此他们都与案件的处理结果有着一定的利害关系,三份证据的证明力被削弱。最重要的一点是三人的陈述相互矛盾,使得强盗的供述没有证据能够与之相互印证。因此,在无法排除合理怀疑的前提下,基于存疑有利于被告的原则,从法律事实这一层面上来看本案竟然没有真凶。

  罗生门案的合理推测——谎言交织下的悲剧

  抛开刑事诉讼规则的桎梏,罗生门案中樵夫的证言是最为客观、真实的。即使樵夫隐瞒了自己偷拿匕首的事实,但对于武士、强盗和妻子三人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武士与强盗决斗的原因、过程以及结果,樵夫并不存在合理的撒谎动机与理由。比照其他三人的陈述,与樵夫证言不一致的地方都能寻找到合理的理由予以解释,而在武士究竟被谁所杀的关键事实上,樵夫的证言和强盗的供述相互印证,从而可以推断出强盗就是本案的真凶。一场悬案得以告破!在这场悬案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在利己主义之下各种谎言的交织,即使有的人是身不由己,例如樵夫偷拿匕首是因为家中有六个孩子需要抚养,妻子隐瞒真相是因为需要在男权社会下继续苟且偷生,但正如电影里的台词所描述的:“人只想忘掉坏的东西,而去相信那些捏造的好的东西,那样做很容易”。

  反观现实,在谎言中探索真相是我们检察人员的工作常态。在面对形形色色的罗生门式案件时,我们都是在多方谎言之中保持中立的立场,在仔细审查客观证据的基础上,反复推敲论证,最终查明了案件事实,给予违法犯罪者应有的惩罚。因此我们无需害怕罗生门,因为“有时只有借助谎言才能诉说真实”。

  (作者单位:温州市人民检察院)

关于本站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网站声明